8月29日,均胜电子发布了2020年半年报。财报显示,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司上半年营收共计205.3亿元,同比下降33.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负5.39亿,同比下滑204.88%。尽管营收及利润双双出现下滑,但订单量却在持续增加,上半年新增订单约253亿,这让均胜电子未来业务恢复及增长充满期待。
均胜电子上半年主要财务数据
(图片来源:均胜电子半年报)
疫情影响短期业绩,全球营运和生产已渡过低点
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全球汽车行业受到了较大冲击,全球整车销量下滑约28.1%,其中轻型乘用车产量同比下降45%,前十大整车厂商过半数出现亏损,零部件企业整体也面临较大挑战。
均胜电子作为国际性企业,业务遍布海内外。从上半年营收比例来看,海外业务约占75%,上半年实现营收159亿,同比下滑33.26%,毛利率减少4.58%。海外疫情的持续蔓延及不稳定因素增多,是导致整体业绩下降的关键所在。
均胜电子上半年国内外业务情况
(图片来源:均胜电子半年报 )
不过,报告称虽然疫情在欧美地区仍有反复,但公司全球营运和生产已渡过低点,7月已恢复至去年同期产能的90%以上,8月基本实现满产,预计三季度整体产能利用率将和去年同期持平,经营业绩持续提升。
新增订单约253亿,新技术领域增速明显
均胜电子主营业务上半年发展情况
(图片来源:均胜电子半年报)
财报显示,汽车安全系统事业部报告期新增订单164亿元,在手订单金额(已获订单尚未生产的全生命周期)累计达2107亿元。近年来,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持续专注于安全科技的前瞻领域,研发并推出多款新型安全科技产品,以提高驾乘者的安全系数。如驾驶员监控系统(DMS),可实时追踪驾驶者头部位置和脸部特征,识别驾驶者的视线方向,并警示驾驶员专注驾驶,正逐渐成为行业标配,目前已在凯迪拉克多款车型上量产并在国内自主品牌车型上推广,成为新增订单来源之一。
汽车电子系统事业部新获订单全生命周期47亿元,当中包括为保时捷首款纯电动车Taycan提供的高压快充系统,为国内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MEB平台车型提供BMS等。从具体业务表现来看,上半年电子系统业务整体营业收入约30.2亿元,同比下降7.58%,其中人机交互业务营收约24.4亿元,同比下降33%,而新能源业务销售却较去年同期上涨74%,达5.8亿元,增速明显。
均胜电子新能源产品近期适配车型
(图片来源:均胜电子)
智能车联系统事业部因疫情影响国内外客户订单发包推迟,新获订单全生命周期7亿元,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下半年随着客户订单的恢复,该事业部预计营收将有所提升。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该事业部正在加大软件和数据服务的投入,财报中指出,未来软件和服务在车联业务营收中的比重将有望提高到30-40%。
功能件及总成业务上半年营约收14.5亿元,毛利率22.76%,获得新订单35亿元,其中新能源充电桩与充配电系统业务订单超10亿元。
从以上来看,在前瞻技术领域的不断拓展成为均胜电子抵御市场风险和保持增长的来源,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研发投入共计15.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67%,未来将抓住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和5G的大规模商用等机遇,在全球研发一体化的战略下,加大国内研发投入,增强企业软实力。
发力国内市场,加码新能源赛道
据了解,继均胜安全匈牙利“超级工厂”于2019年11月完成升级改造后,均胜安全宁波“超级工厂”于近期通过相关体系和客户认证,将成为公司国内最先进的汽车安全系统产品生产基地。此外,均胜汽车安全系统于2019年在上海临港新设立了安全产品工厂,距离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仅3公里路程,为国产Model 3和Model Y供应安全气囊、安全带、方向盘等多项产品,在今年疫情期间表现优异,目前特斯拉相关产品单为75亿元(全生命周期),后续随着特斯拉国产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有望获得更多订单。
均胜汽车安全系统临港工厂
(图片来源:均胜电子)
此外,上述中已提到,均胜电子新能源业务整体增长迅速,这得益于企业在此领域的快速布局和拓展,中国区近年更是不断加码。财报中指出,目前均胜电子已经成为大众汽车中国区MEB平台、奔驰MFA2平台车型的BMS供应商,同时还陆续获得了一线自主品牌及造车新势力的订单。
此外,今年公司非公开发行募投项目之一即为扩大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在国内的研发和产能,据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公司拟募集资金25亿元,其中18亿元用于智能汽车电子产品产能扩建项目,以提升新能源电池管理系统和智能座舱电子产品的产能,另外7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随着客户车型在未来几年持续放量,公司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将显著受益,业务规模和盈利水平将呈现明显的提升。
整体来看,均胜电子尽管受到全球疫情蔓延等诸多不利因素挑战,不过新技术领域业务的增长以及新客户的增加,均为其未来市场发展进行了良好铺垫,作为国内全球化拓展的先锋军,但愿其有更好的发展。(任慧娟 盖世汽车)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商用汽车事业部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