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众商用车商用汽车杂志社主办
扫码关注微信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徐镜进:跨界协同,手机助力汽车智能化,构建手机和汽车互融的智慧车联新体验

2023年7月5日-7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第13届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本届论坛以“新时代 新使命 新动能——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题,设置“1场闭门峰会+1个大会论坛+16个主题论坛+N场发布”共18场会议及若干发布、展示、推广等活动,旨在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发展共识,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汽车行业的智慧和力量。其中,在7月6日下午举办的“主题论坛五: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趋势与未来发展”上,华为终端BG智慧出行总经理徐镜进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image.png

非常感谢各位嘉宾,我是来自华为的徐镜进。

我的团队来自于华为终端BG,就是做手机、手表、平板等基于华为鸿蒙系统的产品。我们智慧出行团队使命是通过跨设备协同为汽车智能化赋能,构建互融的跨设备协同的用户体验。

汽车智能化大家谈了很多,消费者感知最强烈的就是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在座舱智能化背景下,之前主要关注汽车作为单设备的智能化;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很多领头企业开始推出空间智能化,而空间智能化背后就是智慧出行的用户场景。消费者买了车,同时还要使用手机、手表这些智能设备,从出发的A点到终点的B点上的这段出行来看,需要实现多设备之间的协同。举例来说,用车过程中用户需要通过蓝牙连接手机和汽车,而如此简单的事情,还有很多消费者不清楚如何操作;从调研数据也能看到蓝牙使用不便占据很大的比例,可见我们目前还有很多要做的工作。

从用户诉求来看,超过80%的用户认可汽车、手机、手表等智能设备之间进行协同的价值,希望能实现手机的应用和车的共享。因为消费者希望手机上流畅、便捷的体验,可以带入用车场景,而不希望应用少、不流畅,目前手机和汽车连接的体验还存在巨大的鸿沟。

手机有上百万规模的应用,而汽车上的APP相比手机还有很大的差距。因为手机和汽车在APP上的商业模式不同,如果手机上需要预装APP,APP厂家需要向手机厂家付费;汽车正好相反,如果APP应用要预装在汽车上,车企需要向APP厂家付费。也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消费者在汽车中难以享受到手机端如此丰富的应用生态。

那么我们能否打破这个巨大的隔阂?我认为手机、汽车和互联网产业有责任联合起来,打通手机生态和汽车生态,从而给消费者带来融合的便利。同时考虑到手机内存和算力的迭代速度比较快,我们也需要做手机和汽车硬件上的融合,而不是只是简单的投屏。

我们提出手机和车机互联将进入2.0时代,将从互联走向互融。过去的互联的模式和体验主要是投屏,这在过去是合理的,过去我们的车机不够智能,手机连接了车机后把手机界面投屏到车机上,弥补了车机应用生态的不足。当下车机已经发展到智能座舱,需要采用融合的方式,促进座舱的智能化,而不是简单的投屏。

我们希望手机和汽车两个行业联合起来,共同改变这个现状。在迈入智能化的时代,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作为两个全世界最大的超级智能终端,相互融合和共享,在系统级打通,共享生态、硬件互助,实现1+1>2的效果,给消费者带来单个设备不能做到的体验。在智慧出行场景,汽车是最大的智能IOT设备,消费者一般都会有手机这个IOT设备,还可能有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甚至于后排乘客还可能要用笔记本电脑和PAD进行办公,或者通过AR/VR眼镜看电影。像这些智能IOT设备,我们希望可以与汽车协同,打造多设备协同的更大范围的智能座舱的用户体验。

手机和汽车从互联走向互融,体现在四个方面:

1、 应用融合,将手机上的海量应用与汽车融合;

2、 数据融合,将手机上、汽车上、手表上的个人数据进行融合;

3、 硬件融合,汽车有很强大的硬件,手机有很多传感器、手表也有很多传感器,这些硬件能力也要进行融合;

4、 交互融合,人机交互是用户体验的第一入口,消费者希望是简单易用,一步直达等,使用车机本地的应用和使用手机上的应用,在人机交互上不应该割裂,包括交互步骤、UI布局、语音交互、使用流畅性等各个方面应该保持一致。过去的互联投屏模式的体验是割裂的,手机投屏后车机的屏幕被手机霸屏,使用车机上的应用和使用手机上的应用的用户体验不同,给消费者增加学习成本。

华为积极参与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牵头的智慧车联产业生态联盟(ICCE)的工作,参与制定手机和汽车互融的标准,并基于ICCE标准框架打造了HUAWEI HiCar产品。其跨设备体验的设计理念是 “三个C”。这个理念也适用于手机、车以及其他的任何设备之间的协同:

1、 极简连接Connected:包括一步连接、连接要快、连接稳定可靠等,就像在手机和汽车之间修一条高速公路;

2、 无缝流转Continuous :手机、手表上的体验可以在车上继续使用,例如看电影、打电话、听歌和导航等,要能够在设备之间无缝流转;

3、 硬件互助Complementary:每个设备都有最擅长的能力,设备之间可以优势互补、硬件互助。

所以我们今年将在HUAWEI HiCar 4.0上落地融合互联的能力。这里的核心就是SOA架构,我们把手机当做汽车的第六个域,把手机的软件能力、硬件能力,以SOA架构改造、原子化开放,我们把这个能力赋能给汽车,汽车作为Master来调用手机上的服务和资源。这就是融合互联的核心要求,它是原子化的能力开放,实现手机变成汽车的资源中心。

在交互方面,传统的互联投屏的霸屏模式,类似两个房间,用户平时在一个房间使用手机投屏应用,如果要使用车机本地应用,要从手机投屏的房间出来换到另一个房间。这需要大概3-5步的操作,体验路径很长。

HiCar 4.0的融合方式,实现了手机应用和车机本地应用融合在一个主机厂HMI界面上。举例来说,汽车是主人,手机是客人,客人应该按照主人的要求在房间内坐好。也就是说汽车预装了A个应用,经过手机连接增加了B个应用,这些应用应该与主机厂的原生应用在交互上进行融合。

在智能语音方面,传统模式下如果要使用手机上的应用,必须使用手机的唤醒词,而不是车厂自己的智能语音助手,这在用户体验上是割裂的。融合模式下我们希望用汽车唤醒词唤醒手机上的应用。

在架构方面,智能座舱是汽车的大脑,车端通过预装HUAWEI HiCar的插件实现增加小脑的效果,并对手机资源进行指挥和调度。因为手机进行了SOA架构改造,手机可以把丰富的应用生态、硬件资源以API的形式开放给智能座舱。座舱在做智能化创新的时候可以不仅限于座舱单个设备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应用,还可以调用第二个智能座舱—手机,相当于汽车的“第六域”。

今年我们会把之前的HiCar 3.0升级到HiCar 4.0,国内外的主流主机厂今年会陆续量产上市。

举几个例子:

第一,应用融合

HiCar可以实现头部应用上车,如果这些应用直接在车里安装的话,需要大概几十G的空间,通过应用融合的方式,汽车可以共享手机应用生态。

第二,数据融合

手机和手表都有很多个人数据,像手表上可以获取血压、血氧、睡眠数据等。最近大家都在讨论L3自动驾驶,而L3和L2+的能力需要判断人机共驾状态。典型的例子是借助摄像头检测驾驶员是否闭眼,这个其实不是真正的疲劳检测,而是闭眼检测。那么如何判断人真正的疲劳状态呢?可以考虑借助个人健康数据,例如智能手表。通过互联可以把这些数据融合在一起,以实现驾驶员疲劳检测。因此主机厂应该要拥抱智能设备,借助智能设备的协同做到领先的用户体验。

包括手机上的日历和行程航班的数据,手机可以共享给汽车并在汽车上使用。这些方面HiCar也都做了开放。

第三,硬件融合

手机可以开放与其连接的IOT设备的控制能力,实现与智能座舱联动的沉浸式体验,例如手机+游戏手柄+车机屏幕联动以实现游戏座舱,HiCar在该场景中提供高速的数据通道、并打通手机算力和车机硬件,增强车内游戏体验,此外车内外的IOT设备可以被智能座舱统一控制、统一显示,并支持场景化联动,实现后装级设备、前装级的体验。

第四,交互融合

从用户视角出发,手机交互体验应该无缝融入原生车机系统,从而为用户提供一致的出行体验,首先要求手机和车机的语音助手融合,将手机侧插嘴打断、可视即可说、多意图及语音技能等能力融入车机,通过车机语音助手提供给用户,其次要求手机和车机协同实现更丰富的交互场景,以手势交互为例,通过汽车的摄像头结合手机AI算力实现手势交互。

手机与汽车互融,最终目标是提升人车空间的用户体验,产业各方应关注实现后的用户体验水平,做好事前的测试评估,避免事后的市场舆情。

1、 从行业来看,手机和汽车互融体验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车型选择。由于不同互联协议差异,体验呈现碎片化的现状,而主机厂、行业测评机构缺少相关测试测评,对碎片化的互联体验难以进行评估。有两个数据可以分享给大家,96%的体验问题集中在“连接、音视频、通话和交互”场景,最终影响了79%的用户选择;

2、 为保障用户最终体验,华为积极赋能产业,联合伙伴一起制订了可量化的体验测评规范标准,包括11项体验指标及测试及评价方法,目前已正式发布。所以希望产业各方关注事前的体验测评,共同推进产业向高质量发展、做大市场空间。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信通院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参与到智慧车联产业生态联盟(ICCE)的建设,共同展开需求、技术的研究,打造开放的技术标准,减少产业碎片化,促进国内产业的创新。

我们也看到,当前ICCE成员单位超过130+,已发布11篇标准和技术报告,共160+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发展势头良好,所以我们相信:秉承开放合作、共建生态的理念,形成产业合力,可以创造更多、更大的产业价值,实现多方共赢!

总结一下,华为HiCar4.0代表了我们作为手机在赋能汽车智能化上的思考,核心总结为:IOT全互联和人机交互全融合,以构建手机和汽车互融的智慧出行新体验。

感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来源:中国汽车论坛组委会

获取文中车型询底价

发表评论

跟帖 0 参与 0
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商用汽车事业部立场。

阅读下一篇

房车自驾穿越隔壁,领略山河,感受依维柯房车的优异性能

刘海帆

980 文章数
往期回顾 全部

热门文章

  • 周榜
  • 月榜
一键咨询 返回 首页 用户 反馈